不知不覺我們已經進行了三個多月的共讀活動
然而,我認真地覺得我們不能再這樣放任孩子們每週來只是單純地遊戲…
先申明一下,我並不是要批評任何人事物,
只是希望活動能辦得更好,對孩子們更有幫助
我知道講師有很多推廣閱讀的經驗
而我也在陪伴孩子的成長中一點一滴學了不少東西
我也許稱不上專業 但是我想我絕對是個認真學習與落實的媽媽
去年開始我就陸續上過台北故事協會的培訓 與張爸爸故事屋的培訓課程
接下來兩個月(5/3~) 也會每週回台北故事協會接受更進階的故事培訓
對於閱讀這一塊 帶給孩子的影響力 我個人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視的
小時候媽媽每晚講床邊故事的印象太過深刻
國小時每週的閱讀課與圖書館活動 對我的辭彙與閱讀能力也有很大的幫助
讓我日後在學習與工作上靠著”文字”獲利不少,
甚至現在離開原本的工作崗位後,仍靠著翻譯”文字”在吃飯
閱讀真是太重要了!
對於品格培養與認識社會認識世界來說 真是太重要了!
也因此我才會想要在社區舉辦這樣的活動
協助我的孩子及其他孩子及早接觸書本並養成一定的興趣
雖然我們的活動都是一些1-2歲的寶寶
他們或許還不能真正聽懂每一個故事或是乖乖坐上半小時一小時
但是我認為我們仍應努力培養他們閱讀的習慣 就算只有5分鐘都好
而不該是回家後再由各位媽媽自行和孩子努力
我們應該想辦法讓他們覺得這個時間這個環境就是要和大家進行共讀相關的活動
也許對於平常都是向國小孩童推廣閱讀的講師來說,是有點為難
但是我覺得不應該當他們開始混亂,就選擇把書本收起來
應該還是放在面前會比較恰當 這畢竟是以共讀為主的活動
若要帶一些活動或是音樂 也應該與當週繪本中的故事相關
這樣他們才會更了解我們想要讓他們學習些甚麼 一次單純一個也可以很豐富
講師希望從認知動物開始我沒太大意見並且尊重專業的建議
不過,在認識貓、狗、兔子、熊、大象、獅子等原本就很熟悉的動物過後
卻沒辦法帶入故事情境 我認為真得是可惜了一些
我想孩子可以接受的範圍比我們想像中來得更大
我們已經經過三個多月 除了彼此更加熟識外 內容都還在「認知」的範圍內
也許就是因為這樣 所以孩子們這一個多月下來 行為更加失控…………..
根據健寶園孩童成長階段的分類
我也同時有在觀察小櫻桃與同儕的成長並作記錄
孩子們的確也能符合這樣的成長分類階段
10-16個月就可以訓練指令與溝通技巧
ex:聽得懂暫停 開始 你的 我的 收玩具等指令
16-22個月已經可以解決問題
ex:上下 跑跳 快慢 顏色 進入出來 等
甚至超過22個月時 孩子已經可以自行創造思考
小櫻桃現在就已經會在不看任何東西或是音樂下 自己唱歌跳舞了
也就是說,我們這個共讀團體中所有的孩子年齡
早已進階到可以聽得懂 並且表達 敘述自己想法的階段 (不論是否能開口講話)
我想可以讓他們一點一滴開始更加深入探索了
感謝講師每次都帶一些道具來
棒沙鈴或是雙管木魚 對孩子而言都是很好的刺激
只可惜那幾次沒能與書本結合 若剛好有音樂相關的繪本
相信就會是一場很棒的主題活動
翻翻書與音效書雖然可以吸引孩子注意
但是久了之後並沒有太大的效益甚至會被孩子歸類於玩具
如何適時切回有故事性的主題 是我們該深切討論的課題
繪本大書雖然可以讓小寶貝們看得比較清楚
但是就我個人看了幾本下來 認為其故事性有點不太適用於團體
有時太需要想像 感覺上必須要累積一定的生命經驗後才有辦法了解
例如:小兔子打工買玩具、土撥鼠期待下雨因此作夢、金鈕扣的故事等
其實這幾個故事對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都太深了
實在不太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
建議可以先從簡單的經典故事開始循序漸進
我並不是想要我的孩子學到些甚麼 或是學得比人強之類的
但是,我更不希望她只是在花時間在那邊遊蕩 卻不知道自己該做些甚麼
當然也因為這環境小櫻桃相當熟悉所以人來瘋情形越來越嚴重
活動所以變成這樣她也要負很大的責任………….
不可否認開心地遊戲是很重要的成長經驗
但是遊戲也可以遊戲得很有意義
我每週都會帶小櫻桃上竹北健寶園的play & art課
其主題設定都是鮮明且吸引孩子的
例如: 上下快慢
當天不論活動與道具都會與主題相關
開始與結束也有明確的鈴聲或是動作 可以讓孩子能夠適從大人的意圖
我也帶小櫻桃參與過健寶園的故事營活動 (短期活動)
健寶園主要從事0-5歲幼兒早期教育
所以都是小小寶寶在參與 甚至還是用英文的繪本引導小寶貝們
但是孩子們都玩得很開心 也能理解大人的指令與動作
例如:一本拔蘿蔔的英文繪本
當帶領的阿姨翻閱完繪本後 我們會用絲巾包著圓球當作蘿蔔
拿一些豆沙袋把蘿蔔埋(種)起來 然後再讓小朋友拔起放入桶子裡
我想這樣簡單的遊戲設計 就會讓小朋友很願意參予
也更了解繪本中的故事意義
孩子的潛能與認知能力其實比我們想像來得高
如果只是重覆單純或不相干的遊戲
真得是太貶低他們 也會讓孩子覺得無聊而使場面更加混亂
我本身目前的工作相當忙碌
不過仍不惜花時間整理並提供場地給大家一起從事共讀活動
但是若持續這樣下去對我個人而言感覺真是太過可惜
想說可以請講師先規劃並提供一個月的主題清單
讓媽媽們和小寶貝們可以在家先準備
例如:本週主題是紅色
週一~週三都在家中自己找有紅色的物品
活動時我們就準備一堆的春聯紅包袋耶誕裝飾品等紅色的物品
然後說一個新年或是耶誕節的故事
週五~週六回家後媽媽可以在跟小寶貝重溫一下今天的故事
然後還可以繼續尋找家中的紅色
我想如此一來除了在現場會比較容易進入狀況外
回到家中持續練習的印象更深刻
我們甚至可以來畫畫合力作一些跟當週主題相關簡單的勞作
類似這樣的方式 我想對於引導現階段的孩子而言會更有幫助
我們主要的目的是親子共讀 當然還是該與書接觸的時間多一些
動態活動當然可以簡單地就讓孩子們感到開心
但是,靜態的活動 也可以訓練孩子靜下心來
我想這是目前社會與孩童教育更需要的一環 因為過動兒太多了~
這畢竟是公寓 不是公園 孩子跑跳對樓下鄰居而言也是一大折磨
我相信講師可使用本身權利與經驗方法 維持住一定的秩序 並且協助大家處理
我講這些是從我每天帶孩子的心得累積的
也許與講師從閱讀專業的看法有所不同
不過我們沒有壓力 可以繼續多方嘗試看看!
Ex:有次玩貓咪的豆沙袋 小朋友就會乖乖玩得很有興趣
黑白分類 放進去拿出來 排列等 我覺得這就是很棒的訓練與學習
另外,有一點 先前有跟講師提過「反覆跟孩子確認答案」的用意
我思考並觀察了兩個多月 在我看來這個動作真的只要詢問一次就夠了
有時我先生也會陪小櫻桃共讀
他也會一直重複問 想要確認小櫻桃是不是真的懂
但是也發現的確小櫻桃反而就不想繼續看了…
Ex:小金魚逃走了 這本書
我跟小櫻桃的問答方式是
「小金魚跑到哪裡去了?」「這裡」「哇! 真的耶!你好棒!」
她11個多月時就可以聽得懂問話 並且正確指出小金魚的位置
我相信持續使用正面肯定的語氣 鼓勵孩子
會讓孩子更有自信 也願意去嘗試、認知更多
因為如果只是一直問 一直確認
孩子反而會開始懷疑自己的答案 進而變得沒有自信
這不是我個人希望看到的教育結果
我想大家都可以試著用不同的方式找出最適用於自己孩子的方式
當然,還是謝謝講師陪我們一起努力!帶領大家進入閱讀的殿堂